过去三年,储能作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和“双碳”目标落地的战略意义被逐步明确。2024年全国两会上,新型储能首次被写进了《政府工作报告》,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。
4月10日行业新闻,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从第十二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(ESIE 2024)上获悉,在政策和市场需求因素推动下,储能在过去一年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,装机规模再创新高。与此同时,伴随着资源向储能领域集聚,储能产业也呈现出盲目扩产、价格下降、竞争加剧和企业盈利压力加大等问题。
《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(2024)》(以下简称“《白皮书》”)显示,截至2023年年底,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86.5GW,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30%,同比增长45%;抽水蓄能累计装机占比首次低于60%,同比下降17.7%;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34.5GW/74.5GWh,功率规模和能量规模同比增长均超150%。
2023年,中国新增投运储能装机规模21.5GW/46.6GWh,是2022年同期水平的3倍,且首次超过抽水蓄能新增投运规模近4倍多。
从技术路线来看,锂电占比进一步提高,从2022年的94%增长至2023年的97%。压缩空气储能、钠离子电池、液流电池、飞轮、超级电容等非锂储能技术逐渐实现应用突破,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多元用户侧场景提供了更多选择。
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、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表示,预计2024年,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或将超过抽水蓄能,迎来历史性时刻。同时,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亟须长时储能技术,实现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。
《白皮书》预测,“十四五”最后两年,中国新增储能装机仍呈现快速增长态势,超额完成目前各省规划目标;“十五五”呈现一个平稳增长的态势。保守场景下,预计2030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221.2GW,2024—203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0.4%,年平均新增储能装机规模为26.6GW。理想场景下,预计2030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313.9GW,2024—203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7.1%,年平均新增储能装机规模为39.9GW。
不过,目前储能行业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问题,这也影响着产业向高质量方向迈进。
“储能行业面临电力市场机制不够完善、储能商业模式不成熟、产品同质化严重、产能过剩等非常严峻的问题。”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、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指出,中国现在已有上万家储能企业,大部分产品的毛利率非常低,也缺乏后续经费再投入研发,安全隐患问题也时有发生。目前储能设备利用率低,储能现货市场、辅助服务市场等政策不明,影响了储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。
曹仁贤呼吁:“储能行业要坚守安全底线,尽快回归以技术创新推动降本增效的主航道,避免无效内卷。要积极探索储能市场机制和商业模式,夯实储能发展内驱力。此外,全行业应凝心聚力,进一步增强上下游分工协同,加强国际化合作,共同推动储能标准化、安全化、规模化、经济化的趋势,让储能产业以高科技、高效能、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姿态成为全球储能市场中的中国新名片。”
宁德时代ESS CTO许金梅指出,盲目上产能、产品同质化、超低价竞争等行业乱象已经成为储能产业升级的阻碍。“国内产能已经远超国内甚至全球需求,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;大容量电芯、液冷、Pack级消防、高集成20尺集装箱等几成‘标配’,外观大同小异,产品质量有待验证;大部分项目开发商在招标中往往倾向于‘低价’,导致一些低质产品中标,市场‘劣币驱逐良币’现象愈演愈烈。”
“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一系列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,新型储能市场环境持续优化,国际市场上建立了来之不易的良好形象和竞争力,还需要每一个行业从业者加强自省自律,持续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。”许金梅说。
此外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、国际电工委员会(IEC)第36届主席舒印彪指出,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升(储能项目利用率不高、安全问题时常出现)、电池出口企业面临绿色贸易壁垒的碳足迹核算认证难题。
“要加强规划引领、优化调度运行、完善市场运行机制、加强关键技术创新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、加快标准和认证体系建设。”舒印彪强调。